我國高度重視化工新材料產業的發展,連續發布了一系列鼓勵產業政策,聚集多種要素資源,大力推動了我國新材料產業的快速發展。近年來,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開發區”)以建設中國北方重要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生物醫藥制造基地為目標積極布局。園區在發展新材料及高端生物醫藥產業方面有哪些優勢?未來怎樣布局?近日,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黨組書記、管委會主任張劍華就這些問題接受了本刊記者的獨家采訪。
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黨組書記、管委會主任張劍華
理性認清現狀,集中優勢力量
【CCN】您如何看待當前我國化工新材料產業的發展現狀?對于生物醫藥制造領域,您認為當前國內的行業發展存在哪些瓶頸?
【張劍華】我認為當前我國化工新材料產業主要呈現三個特點:
一是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在國家政策驅動下,我國新材料行業市場規模高速發展。據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為4.5萬億元,2022年達到7.5萬億元,預計到2025年產業總產值將達到10萬億元,并保持年均增長20%。到2035年,我國新材料產業總體實力將躍居全球前列。二是關鍵技術取得重大進展。我們開發區成功開發和投產了含硅聚碳酸酯產品,為國內首創,在聚碳酸酯(PC)領域處于技術領先地位。三是產業聚集成效顯著。在國家高質量發展政策引導和在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國內一大批化工專業園區逐漸以化工新材料為發展重點,在產業規劃、園區招商、資源配置等方面向高端化工新材料傾斜,產業集聚效應逐步凸顯,正在成為我國化工新材料發展的戰略高地和主要承載區。
從我們開發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來看,當前國內生物醫藥行業發展存在主要瓶頸:
一是頂層缺乏統籌規劃,導致園區布局分散,產業同質化現象嚴重。國家層面,缺乏統籌的空間布局規劃,導致全國范圍內出現大量產業定位與產業發展方向相同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區。地方層面,由于缺乏全省、全市或者全縣層面的空間布局,園區數量眾多、分散且規模較小,園區產業定位、發展方向和發展模式缺乏明確的區分,在招商引資、引進人才方面,出現區域內部與周邊區域低水平重復,甚至導致惡性競爭等問題。二是園區產業準入、退出機制不完善,導致產業發展后勁不足。產業準入層面,缺乏明確的產業審核機制,導致園區招商方向與園區產業定位不符。此外,中西部某些不發達區域在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時,由于產業準入門檻低,易產生承接環保要求不達標的產業等問題。三是產業化人才缺乏,研發與產業化脫節。由于研究開發人員培養周期長,大量優秀的科研人員滯留在國外,國內缺乏優秀人才,尤其缺少技術兼經營型人才。此外,我國現有生物技術人才偏重于理論研究,產業化人才相對缺乏。在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中,常出現實驗室里的科研成果難以產業化,或產業化成本很高而無經濟價值。四是產業發展的整體環境欠佳。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整體環境的改善,雖然我國有些地區制定了相關政策,形成了一定的有利于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環境。但從整體上來說,還亟待改善,亟須建立一種有效的機制,促進科研成果的產業化,特別是需要建立風險投資機制,使之與國家投資相配合。
【CCN】開發區在發展化工新材料及生物醫藥制造領域有哪些優勢?
【張劍華】我區發展化工新材料產業的優勢,一是產業集聚速度不斷加快,產業基礎雄厚。目前我區已經初步形成了以高端聚烯烴、聚氨酯、聚碳酸酯、氣凝膠、叔碳新材料、功能膜材料、電子化學品為主的化工新材料集群,化工新材料產業前景廣闊,潛力巨大,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二是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我區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如重點企業中國中化滄州大化在對現有年產15萬噸TDI裝置進行升級改造的基礎上,正在全力打造以TDI、PC、MDI為核心的化工新材料產業集群,為化工新材料產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空間。三是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已經建成的南開大學—滄州渤海新區綠色化工研究院,積極圍繞產業發展方向,以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已經建成的中試基地,將重點服務于化工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創新發展。四是綠色生態建設不斷深化。圍繞產業綠色發展,鼓勵企業采用清潔生產工藝,進行產業結構優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圍繞資源綜合利用,積極構建企業內部、園區企業之間、區域之間為主要特征的循環經濟體系;科學制定園區綠色發展規劃,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和監管機制,有序推進綠色園區標準化體系建設。五是智慧園區建設不斷完善。圍繞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構建了光纖專網,實現對企業各類監控數據和園區監控數據的采集,保證了企業數據傳輸的安全性;圍繞系統平臺建設,主要建設了園區地理信息數據庫,為后期智慧園區的建設提供全方位支撐;圍繞企業智能制造,引導企業更大力度、更高水平開展技術改造,著力提升園區企業智能制造整體水平。
我區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優勢,一是實行異地延伸監管,產業迅速集聚,醫藥特色產業集群已經形成。截至目前,已累計入駐企業60家,其中上市公司12家、中國醫藥工業百強企業5家、外資企業7家。涉及項目共74個,總投資193億元,其中竣工及投產項目38個醫藥園區已成為國內知名品牌和產業地標,匯聚了京津冀地區眾多知名藥企,產業集群已經形成。二是多措并舉,集聚創新要素,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日趨完善。重點建設南開大學—滄州渤海新區綠色化工醫藥研究院、化藥孵化平臺、分析檢測平臺以及中試基地等,構建從研發到產業化的完整、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瘜W藥品研究開發公共實驗平臺,構建完整、規范的藥品研發管理體系,可出具完整的藥品申報資料,滿足藥品批準文號申報條件。三是智能管控,補齊短板,全方位全要素保障能力不斷提升。開發區不斷強化路網、蒸汽、供水、污水等配套設施建設,滿足企業生產需求。安全環保智能管控平臺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與清華大學合作共建事故預防與應急管理智能化平臺已經接入76家“兩重大一危險”企業數據,實現了園區安全環保數字化、監管服務實時化。四是政企合作,拓寬銷售渠道,加快“產、供、銷”體系建設。開發區與區內企業共同成立了嘉瑞醫藥進出口有限公司。采取市場化運營機制,瞄準國際市場,篩選優勢品種,開拓國際原料藥市場,加快國際化進程。目前已經完成15家生物醫藥企業走訪調研,篩選出具有高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優質特色產品30余種。五是打造產業品牌,提升發展層級,積極創建國家級綠色原料藥基地。組織開展省級原料藥基地申報工作。開發區已按要求編制了申請報告,報省工信廳等待評審結果,將立足自身優勢,大力發展原料藥產業,積極跟進申報工作,打造國內知名產業。
打造全產業鏈條 合理布局未來發展
【CCN】開發區一直致力打造全鏈條平臺助推創新成果產業化,您認為打造全鏈條平臺的重要性是什么?當前開發區已有哪些成果?
【張劍華】當前,我區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全產業鏈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對于提升我區產業層次,推動產業集群向千百億級邁進,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實現我區經濟高質量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認為,通過進一步加大全產業鏈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能加快全產業鏈發展建設步伐,增強開發區經濟核心競爭力。通過全產業鏈創新平臺,實現全產業化發展,夯實開發區經濟發展基礎。充分產業鏈科技創新平臺,發揮孵化功能,加強科技平臺的考核、考評和管理,理順關系,疏通平臺企業進出渠道,引入有孵化效應的平臺企業,提高入駐平臺的項目質量。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對接,推動與高校院所開展廣泛的產學研合作,提升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平臺研發能力,根據產業發展現狀,確定重點技術攻關,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通過進一步加大全產業鏈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可引進培養科技人才,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通過產業鏈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引進與產業鏈相關的高端人才,在創新工作中,建立人才梯隊,打造人才團隊,進一步完善人才政策,為人才的生活、工作、住房、子女就學提供更好的服務保障。要重視職能部門的科技專業人員的招錄、引入,加強科技人員業務能力的提升。不定期組織開展各種人才科技文化交流活動,進一步營造“重才、愛才、育才”的良好環境。
通過全產業鏈創新平臺,開發區在聚氨酯、電子化學品等產業鏈建設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如在聚氨酯產業鏈建設方面,構建了“甲苯/苯-TDI/MDI-聚氨酯材料”產業鏈。未來我們將以此為基礎延長下游合成材料產業,以TDI、MDI和多元醇為原料,重點建設聚氨酯新型材料(包括聚氨酯泡沫、涂料、膠黏劑、彈性體、氨綸、板材等)。
在電子化學品產業鏈建設方面,一是圍繞“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液晶顯示、印刷電路板、電容化學品”,構建了涉及濕式電子化學品、電子特氣、電子封裝材料等的電子化學品體系。已經建成滄州信聯化工4萬噸/年電子級四甲基氫氧化銨、滄州華宇特種氣體公司特種氣體、天賦鑫化工2萬噸/年環氧樹脂等項目。正在建設滄州誠志永華科技有限公司新型顯示材料、滄州康美特科技有限公司環氧樹脂電子封裝材料等。滄州信聯化工光刻膠及配套試劑項目已經進入中試階段。
二是圍繞新能源電池,構建了涉及“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的電子化學品。已經建成滄州鑫源泉化工10000噸/年新型電解液、天元鋰電6000噸/年碳酸鋰。正在建設滄州渤興新能源28萬噸/年電解液溶劑、河北潤德生物科技公司3萬噸碳酸二甲酯、浙江晉邦化工40萬噸/年環氧樹脂等。滄州信聯化工鋰離子超級電容電解液項目已經進入中試階段。
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完善以新能源電池和電子原件應用為目標的電子化學品全產業鏈;重點引進電子化學品下游大規模集成電路、超級電容、電子元器件、電子信息材料、鋰電池等項目。
【CCN】貴區已經連續10年躋身中國化工園區前20強。您認為我國化工園區的發展現狀如何?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張劍華】我認為,我國化工園區經過多年發展,無論是硬件建設水平還是管理規范程度都有了較大水平的提升。
一是管理規范化程度顯著增強。我國化工園區經過30余年的發展,規范化、集約化、綠色化水平不斷提升。二是建設標準化程度顯著提高。標準體系的建立為化工園區規范建設與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在化工園區認定評價、管廊建設、智慧化建設、綠色園區建設和創新與中試基地創建過程中,都發揮了重要的指導和支撐作用,有力促進了化工園區硬件建設與軟件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三是布局調整成效已經顯現。隨著各省化工園區認定工作的推進以及新建化工項目進區、人口密集區?;菲髽I搬遷入園等工作的深入推進,我國化工產業園區化特征越發明顯,極大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布局調整。四是綠色化發展水平逐步提升。產業園區已成為生產體系綠色化的主戰場,產業園區綠色化是產業綠色化的關鍵,化工園區的綠色化也是我們行業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五是智慧化建設能力顯著進步。預計到2025年底,全國所有化工園區都將擁有信息化平臺,30%的省級及以上重點化工園區將在現有基礎上開展智慧化工園區建設工作,重點石化基地和化工園區實現重大安全風險可控、重點危險源和風險點可監測、可預警、可防控。
在新形勢新趨勢下,行業發展對化工園區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戰,化工園區的發展需要在以下方面進一步提升。
一是進一步優化園區布局,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要緊緊抓住化工園區作為行業載體的特征,瞄準《關于“十四五”推動石化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的產業布局目標“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任務全面完成,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化工園區;到2025年,化工園區產值占行業總產值70%以上”,化工園區作為行業未來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應加快優化調整產業布局,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存量企業和存量項目的轉型升級,嚴把新建和擬建項目準入關,為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撐。
二是進一步完善基礎配套,不斷提供優質的產業服務。園區要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不斷提升配套服務水平,以推動化工園區規范化發展,加快園區污染防治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本質安全和清潔生產水平。應進一步加強標準化工作,提升化工園區硬件建設水平,按照統籌、協調、共享的原則規劃、建設和管理公用工程與基礎設施,落實國家相關標準要求,嚴控工程質量,實現化工園區規范化、高質化運行,同時完善、提升配套服務水平,為行業降本增資、高質量發展打牢基礎。
三是進一步推進“兩化”深度融合,逐步實現行業綠色安全支撐平臺。園區智慧化建設7年來成績顯著,不少園區正在推出升級版,《關于“十四五”推動石化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石化、煤化工等重點領域企業主要生產裝置自控率達到95%以上,建成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智慧化工示范園區;大宗產品單位產品能耗和碳排放明顯下降,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比“十三五”降低10%以上,本質安全水平顯著提高,有效遏制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
四是進一步探索新模式新機制,加快打造產業創新高地。以產業需求為引領,引導創新資源向園區集聚,加強中試基地、科創中心、產業基金等公共創新平臺建設,不斷探索新的運行和激勵機制,營造創新氛圍,提升園區服務創新型企業的能力,提高整體科研創新與成果轉化能力,打造園區、企業與科研機構協同創新的新高地,加快形成區域性行業創新體系。把化工園區建設成為石化和化工領域自主創新的新高地和高端人才、專業學科帶頭人的集聚地。
五是進一步提高能效水平,努力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努力推動化工園區邁向世界一流。按照多年實踐探索的“原料產品項目一體化、公用工程物流一體化、安全消防應急一體化、環境保護生態一體化、智能智慧數據一體化和管理服務科創一體化”的“六個一體化”理念,提高管理能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世界一流化工園區,構建化工園區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CCN】您對未來園區的發展有哪些規劃?
【張劍華】未來我們將以園區化、精細化、鏈條化、循環化為方向,著力提升我區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全力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綠色產業體系,加快傳統產業向現代化、精細化方向轉變,努力把我區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化工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產業基地。
一是堅持規劃指導,集聚發展。立足我區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發展需要,構建與產業發展功能定位相適應、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與未來發展方向相契合的產業空間布局。積極引進市場容量大、引領作用強、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產業項目,加快形成規模體量更大、支撐帶動力更強的特色產業集群。
二是堅持鏈式銜接,循環發展。深入貫徹循環經濟科學發展理念,指導開發區全產業鏈發展。優先引進強鏈、補鏈、延鏈的產業項目。著重在提升煉化一體化水平、完善現有的產業體系、加快發展化工新材料、現代精細化工和生物醫藥等特色產業集群等方面實現新突破。
三是堅持科技支撐,創新發展。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積極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科技創新強、帶動力大的產業項目,限制簡單、低層次搬遷企業入園。優先引入國家產業指導目錄中的鼓勵類項目,嚴格限制“兩重點、一重大”項目以及國內產能過剩、新增環境排放指標和能耗指標超出園區接納能力等項目,加快產業向價值鏈高端轉變。
四是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按照高質量發展新的發展理念,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充分考慮環境生態承受能力,鼓勵企業圍繞關鍵產業、重點產品,采用高新技術和清潔工藝,優化原料結構和產品結構,推動產業從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式發展向創新和綠色發展雙輪驅動方式轉變。
網站地圖 |
主辦單位: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地址:河北省滄州渤海新區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大道1號國家循環經濟促進中心 電話: 0317-7559891
網站標識碼:1309000044 備案號:冀ICP備14001461號 冀公網安備 13090802000016號
推薦使用1440*900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瀏覽器